我要保持对文化的天真
今天在听
的播客时,才很惊喜地发现ta们在用substack发内容。我因为很烦web3的各种讯息,已经很久没看过邮箱里的newsletter了。紧接着我又点开substack的app,就看到我之前fo的
和 他们都在substack上发文章。点开即刻,汉洋会把在substack上发的文章分享到即刻里。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好像突然通了。
我一直觉得,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媒介发文章。
公众号、mirror、medium、豆瓣日记长文……
这些是很好的文化空间,但又好像都不太对。
因为它们都有一个被明确限定的文化语境(或者文化空间)。
至于今天之前,我为什么没有想到substack,我也不知道。可能因为我一直觉得这是我订阅web3信息的渠道,但它其实早就超出我想象得发展的更open了。(或者也许就是我在这一刻感知到它是能够兼具自由文化思考和中文应用的存在)
所以与其说是,我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好的媒介,不如说是我被以上提到的这几位灌注了坚定做文化的信心。让我意识到“wow,简中,还是有入口的。”虽然是substack,但是也可以很适配简中。
也许将上面这句话有点过分激动了,但这确实是我这一刻的心情。因为实在低沉太多天了,一直在休息,一直找不到写论文的状态,一直纠结失眠,想不到之后怎么做。现在终于被击到了那个will的点。(也别管是不是free will吧!)
我要多多分享!我要活跃起来!我不能再怠慢下去了!我存着很多内容、照片、影像,但都还没有用我的文字和声音分享出来。
虽然我的经历和经验微不足道,但我也不要妄自菲薄。
substack/xhs/即刻/豆瓣/微博
我都要更起来!
我要保持对文化的天真
不能被“资本话语体系”控制
再说一些现在对简中互联网的粗浅理解吧,
我觉得现在在互联网上做内容,
最需要费心思的,就是把内容用怎么样用不同的组合形式投放到各种平台(空间)里。
(也可说是一种策展行为吧)
把同一份内容,放在不同平台时,需要调整的部分可能看起来是很细小、微弱的。比如多讲一句话、或少讲一句话。多放几张图、或少放几张图、图片比例、视频比例、视频长度等。偶尔还需创造性地颠覆一下平台原有的使用行为模式。
可是这些却需要长期冲浪的sense。这个sense,说得小一点,可能是使用和交互的累计。说得大一点,可能就是有没有真正在这个空间(平台)生活。
日记写到这里,我抬头看窗外,天整个变粉红。我抓起风衣和钥匙就下楼去,看了一场盛大的日落。